核心观点 集团“坚持灵魂”的背后,是对沦为“代工厂”的担忧,也是巨大的声量焦虑;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,传统车企聚光不再,但仍然不想落幕; 纵观{
,怒刷存在感
核心观点
集团“坚持灵魂”的背后,是对沦为“代工厂”的担忧,也是巨大的声量焦虑;
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,传统车企聚光不再,但仍然不想落幕;
纵观集团近年来的发展,合资品牌喧宾夺主,自主品牌“出血”不“出圈”,因此声量的提升依然是其当前要务;
面对声量塌方,集团不只是意念创新,也持续进行着对智能电动化的探索和对“新”声量的建设,积极自救。
市值泯然众车,情怀败给现实。——一个老股民的自白。“
我买入集团的股票已经有数十年了”,老赵是一位集团的老股民,关于自身的投资历程,他如是说道,似乎还有点小得意。
老赵见惯了股价的涨涨跌跌,也见证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小汽车家家入户,人们对汽车品牌、质量和智能化的要求都在不断走高。“
我感觉集团作为汽车市场绝对龙头,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红利。”他说道。
“投资这事儿,有时候要得了教训才有成长。在对集团的判断上,我犯了太多次错。”接下来老赵却话锋一转,“现在赚钱还是靠大众,自己的东西不够硬啊。”
老赵认为,真正成为值得长拿的公司,只有一条出路——自主品牌的崛起,“有了自己的东西,那不是轻松扫四方?而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。”
亿欧汽车也看到:出于对“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”稳定的业绩和利润增长率的信任,即使的市值与其体量并不相配,和老赵一样买入集团股票并长期持有的股民不在少数。
人到中年,情怀总败给现实,在股票这个需要平常心的无限游戏里,对集团在资本市场表现的担忧,往往和失眠一起到来。
老赵二十多岁的远房侄子来访,酒过三巡不免叙一番生活剧变,聊起当年满街跑的桑塔纳,小伙子挠挠头,慢半拍地说:“我倒不太了解,只能说君生我未生,我生君已老哈哈”。
逐渐失去的存在感,是绕不开的尴尬。
殊不知,它也曾是流量王者,是一家背靠上海国资委,1997年就在上交所上市的正厅级地方国企。
上世纪50到70年代,上海汽车工业进入整车制造阶段,并发展成为批量制造基地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上海汽车迅速成长为上海重要的支柱产业,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。
1983年4月11日,一辆手工组装完成的轿车在上海缓缓驶出,中国首辆桑塔纳轿车就此诞生,中国汽车产业也就此走向合资之路。
1984年集团与德国大众集团签订协议,在1985年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,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整个供应链体系,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都大幅度提高,逐步从“德国心”转变为“中国星”。
从眷守上海到出海跨洋,集团的对外发展之路有条不紊。
根据亿欧智库《2020中国自主车企出海价值研究报告》,集团采用“全局式”的出海模式,以产品打前戏,以投资拢资源,以研发做创新,以建厂深耕本土,靠长线思维深入布局全球市场,获得优势地位。
截至2020年,集团整车销量已连续十五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
自十一五以来,开始建设布局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,进一步加速电动智能技术变革。
自2017年底市值达到3743.3亿元的短暂高光后,集团的市值年K线画像就开始在flop的路上一去不回。
鉴于近年来集团较为低迷的股价,在早前召开的集团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,心焦的股民们向“在自动驾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的华为等第三方”发出了造车群聊邀请。
不料遭到集团董事长陈虹坚决拒绝,“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,如此一来,它就成了灵魂,而就成了躯体。对于这样的结果,是不能接受的,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”。
一时间,“灵魂论”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在国内一众科技公司眼中需要不断加强合作的“香饽饽”,怎么到集团这里就变成了“摄魂怪”?对此,外界普遍质疑集团是否过于封闭。
亿欧汽车认为,坚持“灵魂”的背后,是对沦为“代工厂”的担忧,也是巨大的声量焦虑。
近日,桑塔纳停产的传闻便是又一例证。
作为车市常青树、打车回忆杀和驾校伴侣,国内合资汽车品牌的“先驱者”桑塔纳已年近不惑。
目前流传的一份《大众仪征工厂2022-2023年车型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书》,又让桑塔纳停产的传闻甚嚣尘上。
该环评资料显示,2022-2023年新桑塔纳、桑塔纳浩纳、昕锐、昕动4款车型均会在技术改造后停产。
在双积分政策背景下,作为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入门款车型,“80后国民神车”桑塔纳难道真的要成为时代的眼泪了?
对此,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目前的计划是,从明年开始暂停桑塔纳车型生产,停产并不代表被放弃,而是进行升级换代的需要。”
停产疑云不息,加之这耐人寻味的回应,光环不再的“小骄傲”着实令人唏嘘,如有一天情怀不再,集团又将如何自处?
2021年6月,作为集团背后的“左青龙”,大众被曝“员工6折内购清库存”,最高补贴达8万元。而针对一般消费者,大众也推出电池租赁购车方案。
吊诡的是,减少的购车费用与电池租赁月费正好持平,让人怀疑是销量不佳后变相降价来留住客户。
10月,大众又被爆重罚旗下经销商上海华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,因其私自作出“ID.系列最高直降3.7万元”的促销优惠。
经销商违反合同规范,方面“大义灭亲”本无可指谪,但经销商“甘冒大不韪”,是否也反映了大众在电动车销售这块面临的窘境呢?
高贵冷艳不调价的大众,遇上婉约制造巧合只为卖车的经销商,究竟是信誉的泯灭,还是声量的滑坡?负面纷至沓来,集团现在恐怕连肱股之臣大众都靠不住了。
这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,传统车企聚光不再,但仍然不想落幕。
纵观集团近年来的发展,在电动智能化转型之余,声量的提升依然是当前要务。
一个残忍的现状是:人们只知大众、大通,或是通用五菱,而不知集团。
手握众多“能打”的合资品牌,集团多年来称得上“躺着赚钱”,但是在声量上,却不及这些旗下子品牌。
2018年,中国车市在销量连续增长28年后戛然而止,进入至暗时刻。但集团却在2018年取得705万辆销量成绩的高光时刻。可也抵不住已去的大势,接连两年出现销量下跌,2019年销量为623万辆,2020年则跌至560万辆。
根据12月7日集团公布的11月产销快报,集团当月整车销量60.1万辆,同比下滑6.6%;2021年1~11月,集团累计销量为480.3万辆,同比下跌1.06%。
亿欧汽车发现,2021年给集团拉后腿的竟然是合资企业。2021年1~11月累计销量中,大众同比下降18%、通用同比下降8.1%。
大众因帕萨特、途观L的中保研碰撞结果,背上了“偷工减料”的骂名,一度声誉下降,销量“塌方”。
品控一旦不严,消费者会用脚投票,信用体系“破了洞”,也不是简单的缝补可以解决的。
2019年,面对大众集团销售和营业利润的下滑,首席财务官弗兰克·维特曾公开表示,“大众汽车最好的时代已经结束。”
从模仿到创新,集团在早期对通用和大众的学习中,逐步培养起自研能力。
结合已掌握的合资车技术,2014年6月,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提出“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居国内第一阵营”的目标。
此后,乘用车携两大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品牌荣威和名爵,联合大通,与众多车企开始同质化竞争,为集团带来不断向上的信心。
2021年,集团的自主品牌表现亮眼。
亿欧汽车了解到,2021年集团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80万大关,同比上涨22%。此外,去年1-11月,通用五菱销量同比上涨8.5%、大通同比上涨30.4%。
在海外市场层面,“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”MG品牌海外销量超过31万辆(含出口24.5万辆,海外生产6.6万辆)。
2021年以来,MG品牌在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荷兰、瑞典等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上,已销售新能源车4.6万辆,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。
集团发布公告称,为快速发展中高端智能电动车自主品牌,公司拟投资66.5亿元设立飞凡汽车(R)科技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0亿元。
未来,飞凡汽车会主攻20~40万智能电动车市场,智己则面向40万元以上市场。
集团为建立完整的自主品牌矩阵,可谓煞费苦心,勇于“出血”。
根据规划,明年定位高端豪华智能电动市场的飞凡汽车R7与智己汽车L7将上市,集团自主品牌有望实现产品“量价双增”。
同时,亿欧汽车也看到了集团自主品牌表现的B面。
很长一段时间内,乘用车对于集团来说是负面资产。
从2007年成立至今,乘用车已经连续十四年未能盈利,可谓“一直在亏损,从未能盈利”。
在大众认知度上,也许是因为旗下几个自主品牌性价比一般,自主品牌一般较受出租车和商务人士的青睐,无法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,客观的说其实也并不“出圈”,外强中瘠。
加上2019年以来,新能源补贴的逐步退坡,以及新造车势力的冲击,集团自主品牌的未来发展挑战重重。
对此,集团的选择是怀揣“关爱”,无尽反哺,有时就难免无暇顾及自身声量建设。
被寄予厚望的自主板块能否“单骑救主”,要留待时间来证明。但目前来看,它的“不确定性”对集团2021年销量目标的影响至少是正面的。
如今,随着R标“单飞”、飞凡汽车独立运营,“固守基地”商用车的两个品牌——荣威和名爵的未来,也更具挑战性。
在亿欧汽车公众号的留言区,也有读者吐槽过:购买新能源车出现问题后,转手五六个对接人仍未能解决问题,400投诉电话纯属摆设,在充电桩问题上,四家外包公司相互踢皮球。
该消费者愤而投诉至经信委,打算长期抗战。
集团是否应该反思:在高销量之余,售后及用户关怀机制的完善有没有跟上。
当初,集团出于给自己镀金、提高知名度的考虑,大众、通用等国际集团出于打开国内市场,寻找“代理人”的目的,大家一拍即合。在这一点上,集团无疑是受益者。
几十年过去,面临“大象转身”的集团身宽体胖,在声量和精力上,都在积极输血给子公司,但是自身的存在感很低。
如今比起集团,吃瓜群众更熟悉的显然是大众、通用等子公司的名字,假他人之名,失自我之本真,集团也该怒刷存在感了。
也许有人说:有种存在感是润物细无声,但无处不在。
当集团的活水之源合资品牌逐渐破败,行业不再以整车销量论输赢,将自主从合资的阴影中解放出来,就变得尤为必要。
同时,不少业内人士预测,新能源市场的结构正在从“哑铃型”向“纺锤型”转变,和传统燃油车市场结构高度相似的是,中高端市场将是新的蓝海。
“老派”的在努力追赶自动驾驶、三电领域的技术浪潮,以后资本市场的价值取向能与集团相match吗?
或许是接受了燃油车时代的教训,集团目前把自主研发能力摆在了首位。
在软件开发方面,集团也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零束。
根据官方信息,零束将主要聚焦在智能驾驶系统工程、软件架构、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工厂,包括SOA软件平台、新一代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、云服务平台、算力芯片等。
2021年7月7日,集团召开“新赛道”自主创新重大战略项目誓师大会,确立了智己汽车、飞凡汽车、智能重卡和Robotaxi四大自主创新重大战略项目。
集团将以四大战略项目为载体,沉淀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,全力抢夺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。
去年12月8日,集团公布,公司旗下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——享道Robotaxi项目正式在上海嘉定启动示范应用。
该项目车队首批部署20辆Robotaxi(L4级自动驾驶车辆),采用飞凡Marvel R智能电动SUV车型。
享道Robotaxi将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算力平台、“视觉+雷达”多重冗余的传感器解决方案、自研的智能线控底盘产品、全流程数据驱动的算法、“云-管-端”闭环自动化工具链等L4级自动驾驶技术,并结合丰富的出行服务运营经验,为用户提供全面安全保障和智慧出行体验。
2021年年底前,享道Robotaxi项目计划在上海、苏州等地投放60辆L4级自动驾驶车辆,并开展示范应用,以享道Robotaxi+飞凡汽车+Momenta的模式,打造“一键就Go”的未来出行。
随着电动智能时代的到来,集团也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,似乎在把科研人才,往管理层面安放,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。
如集团启用毕业于中国汽车行业“黄埔军校”吉林工业大学的原荣威品牌总监刘涛,担任智己汽车CEO。
高考志愿“清一色”汽车专业,在磨砺已逾24载的“产品专家”刘涛,与营销好手蒋峻,组成了最佳CP。
集团将移动出行战略品牌“享道出行”首席执行官吴冰,调任飞凡汽车CEO。
在加入集团的20年间,这位“集团内部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厂部级高管”干过营销、金融,也干过法务、互联网。在赋能产品数字化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,吴冰也是战绩颇丰的“老将”。
在智能重卡方面,集团将大通总经理王瑞,与集团副总工程师、大通技术中心总经理郝景贤,职务进行了互换。
郝景贤主要负责集团洋山港智能重卡项目组,兼上海友道智途科技公司CEO。大通近些年来屡屡实现自我突破,当然也离不开“郝工”这样的高层在背后的指点。
曾历任通用采购部执行总监,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、质量和经济运行部总经理的庄菁雄,现任享道出行CEO,亦是工程师思维更强的高级管理层。
用的话来说:“要培养和造就结构优化、布局合理、创新能力强、辐射领域广的人才队伍,形成国内行业领先、达到国际水平的领军型、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队伍”。
未来,不想泯然众车。
集团以前所做的创新之举可能太过低调,导致在这个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时代中,存在感不强。
实际上,没有停止过对智能电动化的探索和对“新”声量的建设。如今它在自身品牌再造方面,虽然仍称不上出类拔萃,但已经进步明显。内功深厚,向新而生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布局。
听过很多道理,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集团这次的自救,是新四化时代聚光不再的传统车企重启生态共建,拒绝声量落幕的又一范式。
从起航到领航,市场沉浮下,留给汽车“嫡长子”们的时间不多了。的反攻,已酝酿多时。揭开智能汽车赛道盲盒,拥抱与之来电的可能性,要抵达AI尽头,请带“敢”一点。